道德经问答(108)老子说的“恍惚”是什么状态?
董延喜:老子说:“其上不皦,其下不昧,绳绳兮不可名,复归于无物。是谓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是为惚恍。”这里的“皦”是明亮清晰之状,“昧”是昏暗不明之状。“其上不皦,其下不昧”,是显而不明,隐而不晦之状。“绳绳兮不可名”是若有若无,似有非有之状。“复归”是返回本源
董延喜:老子说:“其上不皦,其下不昧,绳绳兮不可名,复归于无物。是谓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是为惚恍。”这里的“皦”是明亮清晰之状,“昧”是昏暗不明之状。“其上不皦,其下不昧”,是显而不明,隐而不晦之状。“绳绳兮不可名”是若有若无,似有非有之状。“复归”是返回本源
董延喜:老子说:“视之不见,名曰夷;听之不闻,名曰希;搏之不得,名曰微。此三者不可致诘,故混而为一。”老子认为,作为形而上的实存之道,人们无法看到它的形象,无法听到它的声音,无法触摸它的形体,用感官无法感知它的存在。“不可致诘”,无论怎样查究,都无法分辨。但道
视之不见,名曰夷;听之不闻,名曰希;搏之不得,名曰微。此三者不可致诘,故混而为一。
董延喜:有关人生的得意与失意,荣宠与羞辱,自古以来,官场、商场、情场无不如此。利害、得失与生命相比孰轻孰重?庄子看得明白,是因为他达到了忘身无我的境界,不会去为了名利而奋不顾身,所以他能够漠视外在的毁誉,做到宠辱不惊。《三国演义》中诸葛亮骂死王朗,王朗受辱若惊
董延喜: 大道就在生活中。宠是得意,辱是失意。当一个人成功或者失败的时候,不要得意忘形,也不要失意忘形。如果能够做到宠辱不惊,那当真是人生的大境界、大修为。有人能达到这种境界么?有!
董延喜:什么是“贵大患若身”?为什么会出现“贵大患若身”?老子说:“吾所以有大患者,为吾有身。及吾无身,吾有何患?”身体和生命对人而言是最为宝贵的,如果我们不执着于此,生命就会自然运化,如果我们执着于这个宝与贵,就会特别看重这个身体,吃好的,喝好的,千方百计去
老子为什么不骑快马而骑慢牛?因为慢节奏的生活有益于身心健康。常言道“存住气不少打粮食”。人一急躁,就容易头脑发热,做错事。慢节奏生活是一种从容,是一种优雅,是一种能力,也是一种养生方法。如今人们像按了快进键,处处追求快,拍照, 要立等可取; 坐车, 要高速高铁
董延喜:老子这里说的“宠”是尊崇、推崇的意思,“辱”是辱没、埋没的意思,“惊”是惊慌、纷乱的意思,“贵”是珍爱、宝贵的意思,“患”是灾难、祸患的意思。“宠辱若惊,贵大患若身”的意思是人们受到尊崇或遭遇辱没而引发的惊慌和纷乱,是因为太过看重自己的身体、太过看重自
董延喜: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,家长和老师总是把分数、名次看成“有用”,而把品德、人格、素质教育视为“无用”;把上好抓分的应试课看做“有用”,把音乐、美术、体育等非考试科目看做“无用”;他们不知道这个“有”是离不开“无”的,正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这句临终前的大胆
董延喜: 在第十一章,老子用三个比喻,来阐述“无”的妙用,论证“有”与“无”的关系。 老子打的第一个比方是“三十辐共一毂”,古代大木车的车毂,中心是一个圆孔,由中心圆孔向外,共有三十根辐条链接到车毂上,外包一个大圆圈,便构成一个大车轮。这种大车轮虽然每一个部件
三十根辐条连接到一个车毂上,正因为中间是空的,才有了车的作用。